K线文化背景

世界是历史的,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世界就是由历史堆积而成,就这样历史着历史。历史的意义在于可以追根溯源,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脉络。历史在人类范畴必然形成文化,并被文化影响着。人如此,国家、民族亦如此。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其历史和知识文化,才能立体地看待他;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只有知晓其历史和文化,才能对其全面了解并深刻认识。

  K线是一种独特的资本市场描述工具,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投资者只有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其历史文化演变,才能更为立体地学习它、认识它、使用它。当投资者真正熟悉K线后,就能让K线技术融入到本能里。

  在认识K线的文化背景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日本历史文化的起源。大家都知道,亚洲大多数国家的东方文化,除了印度方向属于另一个体系外,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国几乎都受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些国家中,日本、朝鲜等国受中华文化影响程度尤其深。日本文化虽属东方中华文化体系,但自成一脉。日本民族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习强者的知识体系,并快速化为已有,发展出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因此,虽然日本文化不少源自中华,但基本上很快被本地化,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都属于日系。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并招授唐朝的重要官吏,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结为好友。

  中日交往在历史上前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汉桓帝至隋代期间,是日本向中原朝贡和请求册封的性质。那时,日本刚刚摆脱茹毛饮血,尚待开化,对中国甘愿称臣。第二阶段:日本推古天皇15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递交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第二次使隋时义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历史上日本第一次要求对等交流,同中国平起平坐,日本对中国“不买账”由此而起。第三阶段:自唐朝开始,日本对中国展开对抗,被唐朝在朝鲜打败后马上派出遣唐使学习。以后的朝代,日本逐渐发展自己,持续与中国对抗。除了强悍的蒙古统一中原时期以及朝鲜李氏王朝主动肃清对马岛倭寇据点外,历史上的日本一直对以中国为主的大陆采取主动进攻姿态,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和朝鲜,在历史上——宜处于守势。日本借助地理上的天然优势,想来就来,想回就回。由于汉族执掌中原政权时期,一味息事宁人,缺乏汉武帝时代主动出击匈奴的魄力和动力,或许也是鉴于元朝两次征伐日本的惨败,从未给予日本的嚣张以主动打击。这种历史性的迁就,导致日本对中国历史性的蔑视。尤其在明代,日本对中国想和就和,想打就打,想贸易就贸易,想抢劫就抢劫,中国则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中国长期的迁就,使日本在内心蔑视中国,养成其长期对中国骄横无理的习惯。

  绕了一圈,现在才到点子上,战国时代,战乱席卷了整个日本,在K线技术术语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子(譬如红三兵、黑三兵、山、谷、墓碑线等),而且,资本市场的博弈,有些地方的确与军事战争类似。战争是博奔,资本市场也是博奔。博弈包括战略、策略、心理对抗、正面交锋等,甚至还有运气的成分。所以,K线术语中随处可见兵法的影子,甚至本间宗久起的名字都是源自《孙子兵法》。在德川家康创立的封建中央集权系统统治下,日本度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年代,于是百废俱兴,到处都是机会。农业生产日益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内商业活动因为有宽松的环境更加发达起来。截止到17世纪,日本已经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市场体系,取代过去那些相互隔绝的地方小市场。这个统—、集中的大市场的诞生,间接孕育了日本的技术分析理论。